低价定增背后,博瑞医药走到关键一步
《投资者网》蔡俊
博瑞医药的再融资,有了新进展。
8月,公司披露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受理。距离推出首版方案过去一年多,这段时间公司市值飙升,但市场的困惑在于最新的定增价对比当下股价,存在明显折价。
实际上,公司股价飙升是眼下创新药再燃行情的一个缩影。同时,如同行业内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的企业一样,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:当基本盘的业绩承压、创新药的投入“滚大”之际,如何渡过高负债的关口,或将决定自身估值前途。
市场的困惑
博瑞医药的定增推动,历时一年多走到了关键一步。
根据8月披露的方案,此轮定增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、实控人之一的袁建栋将以现金认购全部股票,价格22.36元/股,最高5亿元,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贷款,限售期48个月。
截至目前,公司股价约110元/股左右,市值约470亿元左右。因此,市场萌生一个最大的困惑:市场价与定增价为何存在巨大的价差?
2024年5月,公司发布第一版定增方案,价格22.56元/股,当时股价约35元/股左右。之后,公司因减肥药概念而市值狂飙,但定增价仅因两次年度权益分派略微调整。
围绕巨大的折价,市场的困惑还在蔓延。一方面,公司现金流承压多时。另一方面,关乎公司实控人家族的资本运作。
截至今年一季度,公司资产负债率达50.5%,短期借款、长期借款、货币资金的余额分别为1.31亿元、11.55亿元、8.13亿元。
但今年6月,公司实施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,总额为4055.1万元。其中,实控人钟伟芳、袁建栋母子合计持股38.53%。按比例计算,两人可从中获得超1500万元现金红利,并由公司自行发放。
不止如此,2022年和2023年,股东博瑞鑫稳通过集中竞价减持过公司股份。据公告,钟伟芳、袁建栋等母子直接持有该平台超33%的股权。以2023年为例,该平台以20.9元/股—23.92元/股减持422.47万股。以此计算,博瑞鑫稳套现或超9000万元,实控人母子或以直接持股获利约3000万元。
市场的困惑,核心就是在公司现金流承压的时刻,实控人家族左手通过减持和分红套现,右手又抛出折价定增巩固控股权。若本轮定增完成,实控人持股公司的比例从38.53%提升至不超过41.62%。
产品与资本的同频
博瑞医药的高估值,有资本的推动,也有产品突破的基因存在。
2006年,一次机缘巧合袁建栋结识时任正大天晴研究院院长的张喜全。彼时,公司仍在寻找研发方向。在张喜全的建议下,袁建栋关注到美国BMS的原研药恩替卡韦,并决定针对性开发国内首仿。
2010年,公司成功支持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制剂上市,资本也对其投来目光。同年,公司完成A轮融资,礼来亚洲基金入股。踏上资本化的车轮后,公司加速融资。2019年,公司上市多款原料药、仿制药等产品,并成功登陆科创板,机构股东包括红杉资本、弘晖资本等。
能清晰看到,公司的产品开发与资本运作几乎同频发生。或者说,公司估值的底层逻辑由产品开发的方向、突破、进展等因素锚定。
2022年,又一次估值核心的切换到来。同年,公司的GLP-1/GIP双靶点药物BGM0504获批临床试验,适应症包括减重、降糖等。一方面,公司终于从原料药和仿制药的业务中进阶,创新药由“早期概念”进入“临床验证阶段”。另一方面,司美格鲁肽逐渐在国内成为现象级单品。
但资本的热情已被点燃,公司也善于抓住机会。此后,公司接连披露BGM0504注射液的临床进展,市值继续被抬升。截至2024年,该药2型糖尿病治疗和减重两项适应症已获得国内临床三期试验伦理批件;该药在美国开展的临床一期试验已完成最后一例参与者出组。
换言之,资本赋予的估值锚定在公司“减肥药赛道+出海进展”。然而,市值膨胀与负债膨胀也同频发生。
负债从何而来
博瑞医药的负债,从踏上创新药驱动那刻起就面临挑战。
2024年,公司研发费用2.97亿元,同比增长19.65%。其中,耗资最大的BGM0504注射液研发投入7139.87万元,占营业收入的5.57%。同期,公司在苏州建设的生产基地,也用于该药品的研发、生产。
这种长周期、高投入的资源倾斜容易增加负债,也非常考验公司基本业务的底盘。今年一季度,公司营业收入、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.5亿元、0.13亿元,各自同比下降26.81%、79.77%。对此,公司表示今年业绩下降有多重因素导致,包括抗病毒产品收入下降、在建工程转固带来的计提折旧增加等。
当底盘运转变慢时,压力也会传导至现金流和负债端。今年一季度,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.07亿元,同比下降27.93%。
业绩承压、定增未落地之前,公司急需资金“补血”。今年8月,公司与华润三九签署协议,就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大陆的研发、注册、生产和商业化展开合作。华润三九将分阶段支付最高2.82亿元研发里程碑款以及额外销售里程碑付款。
东吴证券在研报中认为,该交易“开创作为推广合作方且承担研发费用先河,彰显BGM0504产品力”。实际上,市场有猜测该产品有被海外药厂合作的可能,作为一款双靶点药物,该药的进展和临床数据均表现优异。
但或许,眼下分摊重点药品的研发费用才是公司内心的当务之急。毕竟,研发新药所产生的成本压力碰上业绩承压之际,公司能否趟过这道关,很可能决定自身的估值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